適逢1895乙未保臺戰役130周年
緬懷客家及各族群人民的犧牲奉獻
謹以此劇,敬獻臺灣保鄉衛土英魂


1895年初,清朝北洋艦隊敗於日軍,簽訂《馬關條約》將臺灣、澎湖割讓予日本。憤怒的臺灣民眾中,客家仕紳、地主及農民抗拒「外來者」,誓死保衛得來不易的家園及家業,發起了一場場悲壯的1895乙未保臺戰役。

苗栗頭份烈士徐驤散盡家財,與姜紹祖、吳湯興在苗栗及新竹招募義軍,連同婦女運送兵糧和傳遞情報在各地作戰。徐驤歷經六月龍潭陂、大湖口、老科崎之役......,最終,在第十二場臺南曾文溪戰役壯烈犧牲。

本劇透過史實,結合客家戲曲藝術與客家庶民生活,詮釋百年變局下,客家仕紳與庄頭百姓不畏艱難、不屈不撓的「情」、「義」精神。

【場次介紹】

序場
先民為保衛家園、抵擋外患而壯烈犧牲。家眷南遷隱姓埋名,烈士英勇事蹟流傳後代,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臺灣土地發生的故事。

第一場
草藥與芹妹自幼為青梅竹馬,奉徐驤之命,找尋臺三線有名的補鑊頭。憨直的草藥擅長解毒,機敏的芹妹常看不慣他們的魯莽。在鬥嘴途中,他們意外遇見補鑊頭。補鑊頭熟識地理環境,與百姓互動密切,草藥和芹妹也進而與當地人產生連串趣事。

第二場
徐驤從小在外祖父及師父的教導下學習詩書和武術,並立志保家衛國。高中武秀才後,他與林石妹成婚,在頭份開設武館授徒,以強化自我、不受外族侵犯為宗旨。

火旺性格耿直,在徐驤指導下精通武術,成為武館小隊長。草藥和芹妹將補鑊頭帶回武館後,徐驤立即請教修整兵器之法,而林石妹則看出草藥對芹妹的心思,並找芹妹談心。

第三場
1895年,中日簽訂《馬關條約》,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。「臺灣民主國」唐景崧大總統和其他官員在日本軍隊進入臺北城時捲款逃回內陸。徐驤憤慨,組建「田賦軍」抗日;姜紹祖成立「敢字營」,兩人響應義軍大統領吳湯興的號召,決議共同抵擋日本侵犯。徐驤為此散盡家財起義,妻子林石妹雖心中擔憂卻表面鎮定,暗中號召婦女支援參戰。

第四場
龍潭埤一戰集結地方百姓、義勇軍等奮力抵抗,因對地理環境熟悉,使日軍吞下敗仗,就在義軍以為大獲全勝時,日將坊城後章採取無差別掃蕩,導致義軍傷亡慘重並節節敗退。

第五場
龍潭埤戰役後,義勇軍往南撤退,重整隊伍。劉永福及楊載雲,分別帶著「黑旗軍」及「新楚軍」到頭份,與吳湯興、姜紹祖、徐驤等人會面商討,眾人決議再次集結發兵抗禦。林石妹叮嚀丈夫在外,要照顧好自己,不忘家中妻兒等待團聚。

第六場
日本軍隊佔領竹塹城及枕頭山,未有姜紹祖消息,行進入過尖筆山,聽見農家婦女山歌,義勇軍四面夾擊,日軍火力輾壓,方知大勢已去。楊載雲奮力抵擋,怎奈「新楚軍」士氣衰落,最終被射殺而亡。吳湯興與徐驤皆不敵日軍南退,草藥哥與芹妹亦被日軍擒獲,二位寧死不屈,死於尖筆山。

第七場
自北到南歷經八場戰役的徐驤,得知姜紹祖於枕頭山被擒自盡身亡,吳湯興命喪八卦山,悲痛萬分。劉永福深知雙方力量懸殊,建議徐驤西渡,重整軍隊後再伺機而起。但徐驤秉持「落地生根」信念,婉拒劉永福規勸,決心往南募兵,誓死捍衛家園,與臺灣共存亡。火旺等人也一心跟隨教頭堅守到最後。

最終因雙方實力懸殊,徐驤與「田賦軍」在第十二場戰役,命喪於臺南曾文溪。林石妹為避免徐家後代受日軍侵擾,縱有百般不捨,決定攜眷遠離家鄉。她感念昔日屏東義勇對丈夫之聲援,最後決定遷居屏東麟洛。期許後代子孫,永遠不要忘記先人捍衛臺灣土地與「家」的英勇故事。